寻找章丘非遗 章丘旱船 章丘旱船历史悠久,内用丰富,制作精巧,是民间扮玩中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。章丘旱船历经世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革新,形成了一种极具地域特色风格的民间艺术形式。
章丘的旱船始于明朝。据文祖镇三德范村老民间艺人张世聪讲,旱船在明朝年间从外地传播进章丘以来,在本地流传已有五、六百年的历史。另据《章丘县志》记载,早在1838(清道光年十八),旱船就在文祖镇三德范村一带盛行,到1875年(清光绪元年),刁镇柴家村制作玩耍的双旱船已闻名遐迩。
章丘旱船的表演是根据所表现的故事情节,演员装扮成各种人物。乘船者在船内,划船者手持船桨或竹篙,站在船外。船面上装有假腿和假脚。假腿上套一条彩裤,彩裤的裤腰用绳子绑在表演者的腰带上。假脚上根据人物的身份,穿靴或布鞋。从外面看,人物真如盘坐在船上一样,生动逼真。船的两舷系有细绳,分别搭在乘船人的肩上或系在腰部。使船的重量落在两肩或腰部,减轻了双手的负担。表演开始,船夫先做“升帆”、“起锚”动作,然后,随着有力的撑船动作,旱船开始“跑之字形”、“跑菱形”、“串8字”、“转五花”等套路表演。划船者和坐船者速度统一,幅度相同,脚步一致,配合默契。看上去有起有伏,真如船行水上一般。
章丘旱船表演用扁鼓乐队或清锣乐队伴奏。常演奏《小强头》、《锣占鼓》、《落花船》等锣鼓曲牌。所表演的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,如《许仙游湖》、《草船借箭》、《杜十娘》、《回荆州》、《张飞赶船》、《打渔杀家》。
1、演员道具:章丘旱船分为草船、花船、双旱船三种。草船长2米,用竹子扎体,用稻草或谷草做船衣,常表演反映穷苦渔民生活内容的节目。花船用也竹子扎体,用白布做船衣,上面绘有水纹、荷花等图案,船篷用颜色鲜艳的绸子布制作,上面挂有彩球、排穗等装饰物。大型的花船长3至4米,小型的花船长2至2.5米。双旱船是将两只花船合为一体,既能整体表演,又能分别进行表演。
服饰:可根据角色的不同来搭配演员服饰,并没有固定的要求,龙灯和布龙演员的服饰是一致的,云灯和龙珠的服饰要与龙灯和布龙的有区别。锣鼓队黄衣、黄头巾、黄腰带、黑靴。
鼓乐队器:鼓乐队由大鼓2,锣、钹、小锣各1组成,大鼓面直径60——80厘米,高40厘米左右。
经常用的鼓谱如下:
鼓 ‖:冬卜 冬=卜│冬=卜冬│冬卜=卜 冬=卜│冬=卜 冬:‖
锣钹、小锣 ‖:才台 匡 │才台 匡 │ 才台 匡台 │ 匡才 匡:‖
以上该鼓牌的特点是简单易学,老幼皆会,较复杂的鼓牌是“宜昌”“反宜昌”“狮子滚绣球”“九龙翻身”。现在村内还流行一种鼓牌,叫做《新式的》,据说是20世纪40年代中传入的,其鼓谱为:
鼓 ‖:冬=卜 冬│冬=卜 冬:‖冬卜 冬卜│冬=卜 冬 │冬冬 冬冬│冬=卜 冬
锣钹、小锣 ‖:才 台 才│ 匡才 匡:‖台匡 台匡 │ 匡才 匡 │匡匡 台匡│匡才 匡
章丘旱船”的产生、发展、传承可以很直接地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,它可以丰富我国杂技领域的多门学科,同时也为舞蹈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任何一种可以流传至今的艺术形式,都是有它的美学价值的。而“章丘旱船”表现的美是一种力量与灵巧结合的美。“章丘旱船”的演员充分地展示了力量与灵巧之间完美的结合,这同样也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。
来源:章丘区文化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