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在非遗传承人刘永峰的工作室里,蒲草产品种类多样。 “满湖小渚青芦短,欸乃追风双鹤来”。这是刘永峰写给白云湖1000多首诗中的一首:湖里小岛上芦苇刚发芽,自已随风划船的时候飞来两只仙鹤。这是刘永峰对家乡白云湖的美好印象。  残疾人郑士海编织蒲草年增收2000多元 济南章丘白云湖的村民都会蒲草编织,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。刘永峰是这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之一,蒲草、粽叶、芦苇……经过他的“魔手”会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。  野生蒲草和芦苇正茁壮生长 刘永峰世居白云湖畔,自幼受父母影响喜欢蒲苇编织,荷花、鱼、蚱蜢、知了、丹顶鹤、蛇、蒲扇……成长的环境给了他无限想象力。2016年,刘永峰牵头成立为民蒲苇工艺品专业合作社,带领农民进行蒲草加工,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。对于蒲苇编织,刘永峰不是简单按照以前传统的方式进行编织,而是结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进行创作。经过不断创新,开发出汽车垫、瑜伽垫等新潮“玩艺儿”,还研制出芦苇工艺画。  用蒲草制作电烙画 目前,刘永峰向更多的村民免费培训传授蒲草编织艺术,培训人数超过400人。白云湖石珩村的村民孙玉华,过去在废品回收厂工作。因为对白云湖生态环境损害较大,前几年废品回收厂被关停,失去工作的孙玉华进入合作社从事蒲草编织,成功实现“再就业”。在刘永峰带动下,农民们坐在家里就实现了增收创收,每人每年增收少则2000元多则2万余元。  刘永峰设计的草鞋 刘永峰说,他要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,希望白云湖的草编艺术走向全省、全国,让白云湖草编手艺如同蒲草一样生生不息。
▍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“新时报”如有侵犯,请联系删除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