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业于1783年的龙山“东泉居”酱园至1956年公私合营,经营了一百七十多年,在龙山一带颇有名气,享誉四方。 由 来 “东泉居”位于龙山大集商贸街的中部,是租赁的龙三村方成才的祖宅。“东泉居”店名很是响亮,因酱园字号一般用“居”字;酱园离不开水,有“泉”甚妙;东边水多,自然带“东”好。东泉居匾牌写的刚劲有力,洒脱飘逸,分外醒目,只是没有落款,章为“天官赐福”四字。据说是一个曾住在他家的走路人给题写的。当时,一些行人多要在行途中住宿,其中不少是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。龙山是通衢要道,来往人比较多,一些地方官员来往也较频繁。为东泉居题字的,据说就是一位地方官员。 经 营 东泉居是酒店改为酱园的,东家是历城董家镇邢家洼人。到了苏广辉这一代,弟兄四人的苏广辉分家时与一个兄弟分到酱园,由苏广辉负责经营。苏广辉又传给儿子苏百龄,苏百龄传给长子苏风修。苏风修,字玉亭,解放后加入供销社。东泉居的经营范围为酱菜、酱酒、醋、香油、麻汁、糕点,全是自己加工。在最兴盛的时期,雇了十多个人,有二百多个大缸,喂了三头骡子,有马车。这样的规模,在当时属于大买卖。
东泉店的产品货好价低,却很挣钱,原因在于:一是进原料时,货比三家,买的东西又便宜又好。因为资金雄厚,出外进货都是带现钱,现钱交易就比赊账便宜。二是确保产品质量,投料严格按照规定标准。不管糠长钱了、油长钱了,该用多少用多少,一点都不能少。质量好了,回头客就多,虽然利润低,但销量却大增了。 东泉居的东家只得60%的利润,雇员得40%。雇员干的时间长了,就入了股,工资怎么拿还是怎么拿,店里已经存了股份,能分取利润了。这样,店员都是股东,相互监督,都尽职尽责,齐心协力,买卖越干越红火。 没 落 抗战末期,东泉居开始走下坡路。原因是苏风修因祖辈分家和兄弟分家在酱园都有股份,他自己的利润份额太少,经营有些不上心。他本人娶了妾,开始抽“老海”(大烟)。他弟弟苏德修被绑架,用四万元赎人,买卖也受到了影响。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,东泉居就只剩下空架子了。 来源:章丘档案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