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情要从小米就诊那天说起。她因“原发性闭经”来到医院妇科门诊,首诊医师为小米安排了针对性检查,结果显示:先天性子宫未发育、高雄激素、高促性腺激素。这绝不是简单的妇科问题,接诊医师当机立断,第一时间将患者转诊至内分泌科,为后续诊断打开了突破口。
在内分泌科,接诊的张医生通过细致回溯月经史、评估青春期发育历程及第二性征,结合妇科的检查结果,很快排除了青春期延迟的可能,这是一例极为复杂的原发性闭经,背后可能隐藏着罕见的病因。病例立即上报至内分泌科主任韩峰,考虑到病情的罕见性与复杂性,韩峰立即决定将其收治入院,以便展开全面的病因排查和多学科协作。
入院后的检查结果让诊疗团队既震撼又矛盾:患者外表是女性,体内却有着男性水平的睾酮。“就像面对一个矛盾的个体,常规思路根本走不通。”主治医师回忆道。诊断似乎陷入僵局,为此科室团队展开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,医生们围着检查报告集思广益、反复推敲,结合女性表型但雄激素水平异常升高、子宫缺如等特征,大胆提出:“会不会是性染色体异常导致的性发育差异?特别是46-XY性发育差异(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)?”
方向一但明确,一系列关键检查迅速安排:抗缪勒氏管激素(AMH)检测显示高水平结果,提示体内存在睾丸组织;染色体核型分析作为诊断“金标准”,静待最终结果;泌尿系彩超与盆腔核磁同步展开,探查是否存在异位性腺;基因测序从分子层面试图找到最根本的遗传密码。最终,染色体报告结果显示46-XY,基因报告结果给出了最终答案:小米患的正是临床上极为罕见的“46-XY性发育差异中的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。”
诊断已明确,小米后续治疗将涉及外科手术、伦理审核、心理干预等多学科协同推进,需预防性切除发育不良性腺并及时启动激素替代治疗,每一步都需要谨慎。团队将依据基因检测结果所揭示的具体信息,审慎决定手术时机与范围,确保治疗安全、有效、全面。
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作为一种先天性发育疾病,发病率为近十万分之一,病因复杂,临床表现复杂多样,不仅需要扎实的内分泌与遗传学知识,对医生的专业储备和临床思维要求极高。而这次病例的成功诊断,正是医院内分泌科在生长发育亚专业领域积累的一次集中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