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丘的一街道 因为一个“瓜”出圈了 【原文如下】
这是一份亮眼的“共富答卷”: 26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均突破50万元, 14个村超80万元(其中,12个村超100万元)。
高官寨,这片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土地, 如今因一颗甜瓜的“破圈”, 串联起一条从田间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, 让“共富”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仲夏时节,高官寨街道的千亩瓜田绿意盎然,瓜农们忙着采摘带着晨露的甜瓜,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香气。谁能想到,这颗小小的甜瓜,竟撬动起了一个街道的经济命脉!
从零散种植到产业闭环,高官寨甜瓜的“链”式崛起,映射着现代农业转型的深刻轨迹。多年前,甜瓜种植虽零星存在,却深陷小农经济的桎梏。为走出分散种植“丰产不丰收”的困境,高官寨街道创新组建了“西甜瓜产业党建联盟”,以“党组织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破局。党建联盟成立后,整合8000余农户的种植资源,构建起“百亩精品园引领、3万亩主产基地支撑、18个专业村联动、3个专业市场集散”的产业架构。
产业之树要根深叶茂,离不开全链条的精心浇灌。高官寨围绕一颗甜瓜,向上深耕种苗研发与标准化种植,向下拓展农资配送、市场集散、储运加工与休闲采摘。43家各类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成为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关键枢纽。当种苗、农资直达田头,当优质甜瓜通过专业市场行销全国,当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采摘乐趣,“从田间到舌尖”的完美闭环终于形成。
这颗凝聚匠心的小小甜瓜,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,高官寨的甜瓜产业列入济南市十大农业特色产业,品牌价值突破16亿元,“山东富硒甜瓜第一镇”的金字招牌自此越叫越响。
甜瓜产业的成功,并未让高官寨满足于“一招鲜”。在抓好特色产业的同时,街道鼓励各村“因地制宜”闯新路,让“一村一品”成为共富路上的“多引擎”。
柏家村的韭菜田,是另一道致富风景线。“柏家韭菜”采用富硒土壤种植、黄河水灌溉,村里通过成立韭菜合作社,实现了韭菜种植的标准化、品牌化和订单化,韭菜粗纤维少、口感鲜嫩,成为济南各大商超的“常客”。如今,柏家村近600户村民通过种植韭菜走上致富路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韭菜专业村”。中孟村的芦笋产业,则演绎了从“扶贫产业”到“摇钱树”的蜕变。在高官寨,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,“多业并举”的格局,不仅让土地效益最大化,更让村民有了多元增收渠道。
位于高官寨街道最西端的席胡村,曾因地处偏远、无支柱产业而深陷就业艰难的困境。面对基础弱、耕地少、村民就业难等问题,席胡村两委以非凡的智慧另辟蹊径:成立“瑞鑫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”,将人力资源锻造为村庄突围的利器。
合作社主动出击,精准对接起步区、高新区的新落户企业及周边建设项目,巧妙汇总用工需求,为村民量身打造“家门口”的就业岗位。为提升竞争力,村内定期组织基建、绿化、水资源巡查等专业培训,打造了一支“经验足、效率高”的劳务队伍。更具前瞻性的是探索“订单式输出”:村内动态摸排劳动力,形成“就业需求清单”;同时紧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,梳理“职位需求清单”,双“单”碰撞,实现了就业信息的精准匹配与高效传递。
席胡村的劳务经济已成为强劲引擎,带动本村四成人口稳定就业,更辐射周边6个村庄,交易劳务费用超70万元,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。席胡模式证明,即使缺乏传统资源禀赋,通过创新思路、精准服务,人力资源也能转化为驱动共富的澎湃动能。
从一颗甜瓜出发,高官寨街道以产业链为笔,以全域共富为卷,绘就了一幅“甜瓜飘香、产业兴旺、村庄和美”的乡村振兴图景。
高官寨的“共富答卷”启示深刻:产业振兴是共富根基,需以特色化与品牌化为抓手精耕细作;全域繁荣需尊重差异、因地制宜,“一村一品”“多业并举”,方能百花齐放、美美与共。
共富的前景已然清晰:进一步放大西甜瓜产业示范带动效应,扩规模、延链条、亮品牌、增效益,协同推进乡村产业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各项工作,实现产业基础更加稳固、区域发展更加繁荣、农民生活更加红火……
在这片土地上, 每一颗丰硕的果实都凝聚着奋斗的热望, 每一次产业的延伸都丈量着共富的深度。
甜瓜的甜,是土地的馈赠; 共富的甜,则是奋斗的结晶。 这颗“金瓜”敲开的, 不仅是产业兴旺的大门, 更是万千村民对“甜蜜未来”的向往。
而这份“全域 50万+”的答卷, 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……
▍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。此内容整理自“章丘融媒体中心”。如有侵犯,请联系删除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