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历书》曰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对于中医养生来说,清明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。中医认为,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,人应四时,春季万物生长,人体也是如此。在中医眼中“清”是指:心要清、意识要清、身要清,达到心、意、身三清;“明”包括两明:一是眼要明,二是心要明。生理上,中医认为,春季是机体生长的重要时期,清明时节春游踏青祭祀必将舒筋活络,助阳气生发,顺应肝脏升发、条达之性,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,增强心肺功能,帮助人们去除体内积滞,疏泄气机,调节中枢神经系统。
针灸、隔物灸(脐灸)、拔罐等疗法不仅能温补阳气、增强体质,还能起到散寒祛湿、通络行气、活血化瘀等治疗效果,加强机体气血运行,缓解疲劳,提高身体的免疫力。
穴位按摩:可按摩足三里、阴陵泉等穴位。足三里是保健要穴,能调节脾胃、补中益气;阴陵泉可健脾利湿。按摩时,用手指按压穴位,每次3 - 5分钟,以局部酸胀为度。
中药调理:对于体质偏湿的人群,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健脾利湿的中药或中成药,如藿香正气水、参苓白术散等。但需注意,中药调理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,不可自行用药。
春为肝气当令,立春之后,人体内的肝气逐渐旺盛,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,阴气逐渐消退。此时节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,晚睡早起(晚睡并不是指熬夜),舒缓形体。一天24小时犹如二十四个节气,7点为清明,7点前起床,静坐或外出锻炼,才会头清目明,精力充沛。
菊花6g、桑叶6g、决明子10g、枸杞子10g、茉莉花6g适应症:肝火旺盛导致视物模糊、眼干眼涩、目赤肿痛等。
适应症:用于脾虚肝郁,气机不畅者,症见心情抑郁、大便溏泻、腹胀不舒等。
北沙参8g、麦冬8g、百合8g、芦根10g、玄参6g适应症:症见咽干咽痒、干咳少痰、鼻咽干燥、大便干结等。清明时节,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。通过遵循中医养生之道,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身体状态、提升健康水平。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,用中医的智慧引领我们走向健康与和谐的生活吧!
▍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。此内容整理自“济南市章丘区第二人民医院”。如有侵犯,请联系删除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