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,也是自然界阴阳交替变化的关键节点。此时,自然界中的阳气达到鼎盛,初阴始生。人体也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之变化,阳气浮越于外而渐衰,阴气始生于内而渐盛。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”。 夏至养生,应注意顺应节令特点,调整阴阳、防病治病。 饮食:清热养阴、补钾祛湿 ①多酸多甘:酸味食物(如柠檬、山楂)敛汗生津,甘味食物(如蜂蜜、山药)健脾益气,可缓解夏日倦怠。 ②清热解暑:吃苦瓜、冬瓜、绿豆等,帮助清除体内热气;适当喝绿豆汤、酸梅汤,但脾胃虚寒者少喝。 ③补充水分和钾:夏日出汗多,易缺钾(表现为乏力、头晕),可吃香蕉、菠菜、海带,或喝淡盐水。 ④忌生冷油腻:避免过量吃冰饮、烧烤,以防损伤脾胃阳气。 起居:顺应昼夜、养足睡眠 ①晚睡早起,午休补觉:夏至昼长夜短,可适当晚睡(不超过23点)、早起,中午11点-13点间午休15-30分钟,缓解疲劳。 ②避免贪凉: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℃,睡觉时盖好腹部,以防风寒入侵。 ③少动多静:午后高温时减少户外活动,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散步、瑜伽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伤津。 情志:静心安神、调和气血 ①戒躁戒怒:阳气过盛易让人情绪烦躁,可通过听轻音乐、冥想、练字等方式平静心情,保持心态平和。 ②顺应自然:多亲近自然,比如去公园散步,感受夏季生机,避免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中。 针灸减肥
针灸减肥主要选取与脾胃、肝胆、肾等脏腑相关的穴位,如足三里、三阴交、丰隆、曲池等。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,能调节脾胃功能,促进消化吸收;三阴交是肝、脾、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,可健脾益肾,调和气血;丰隆是祛痰要穴,能祛湿化痰,减少体内脂肪堆积;曲池有清热解表、调和气血的作用,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。通过针刺这些穴位,能抑制食欲,减少食物摄入,同时促进脂肪分解和消耗,增加能量代谢。此外,针灸还可以调节体内激素水平,改善胰岛素抵抗,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代谢状态,使减肥效果更加持久。 督灸养生 督脉为“阳脉之海”,总督一身之阳气。督灸是以经络学说、中医外治法理论为指导,在督脉的脊柱段上施以隔物艾灸的一种中医特色外治疗法。夏至时节进行督灸养生,能够借助艾草的温热之力和药物的渗透作用,温通督脉,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,提升正气,增强身体的抵抗力。 罐法养生 ①火龙罐 原理:集艾灸、推拿、磁疗于一体,罐内点燃特制药艾,温通经络。 同时利用点、震、叩、按、揉、拨、推、碾、烫、熨十种手法兼以艾灸,通过“热力+药力+负压”协同刺激经络。遵循“寒者热之”原则,利用夏至阳气最旺时,打开腠理,将深伏体内的寒湿痰瘀彻底外排。 适用人群:肩颈腰背痛、体寒怕冷、慢性疲劳、妇科虚寒证等 ②平衡火罐 原理:通过闪罐、走罐等手法调节阴阳平衡,刺激背部膀胱经。针对“暑湿困脾”现象,疏通膀胱经(人体最大排毒通道),健脾祛湿。 适用人群:肩颈腰背痛、免疫力低下、亚健康、脾胃虚弱等。 三伏贴 三伏贴,又名天灸,源自于清朝,最早记录于清代的《张氏医通》。至近代,三伏贴以古代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学说为理论基础,通过将药物敷贴在穴位上,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,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。 2025年三伏贴时间表 1.伏前贴:2025年7月09日 2.初伏贴:2025年7月20日 3.中伏贴:2025年7月30日 4.末伏贴:2025年8月09日 夏至已至,蝉鸣声里自有天地流转的深意。古人在二十四节气中参悟阴阳平衡的智慧,今时今日我们依然能从传统古籍中找到养生之道。建议大家顺应时节,在调养身心的同时积极拥抱夏日独有的浪漫。 关爱身体健康,选择二院康复! 健康咨询:18854112938
▍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。此内容整理自“济南市章丘区第二人民医院”。如有侵犯,请联系删除。 |